一一年三月十九日写 issue 时忽然想到

issue 对我而言有些困难,在写过的里面,最长也没有超过500字的。虽然马上要考试了,但这不妨碍我继续看西方哲学史。

issue 涉及的话题有大有小,有抽象有具体,但每个话题都是和社会相关联的,更重要的是,因为这类话题很严肃,我们从来都不会去思考类似的一些话题,因为那毕竟是太费精神了,比如法律,比如哲学,全然就是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东西。不如做老师布置的作业,玩游戏来得省时省力。毕竟,读了这么多年书,做了这么多年作业,都是被人当作牛马牵来牵去,习惯了也是在预料之中的。

但更为严肃的事情我们就不应该去探索么?哲学和科学最初本就不分你我,但我们现在只讲科学,是不是应该在高中就开始接触一些哲学的东西了呢?当时没有接触那现在呢?

我又想起刚写文章的时候,非要分个对错观点,然后加以区别。但我似乎是忘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最初的哲学家们认为组成世界的物质是水,也有人说是火,也有人说是土、原子(非我们现在的原子)。这些概念现在的小学生都知道是不对的,但他们还是被称作了伟大,并且一直以来都是如此。为什么呢?为什么错的东西还被放到书中一遍又一遍地给后人看呢?需要给后人经验教训,告诉后人不要这么胡思乱想?

这件事情很有意思。因为这样的人物常是在哲学书最开始的时候讲的,而最开始部分肯定是读者最期待的部分。毕竟,这是一门被称作聪明的人应该学习的学科。可以想像我第一次看到他们时候的失望—他们就是哲学家?

其实,哪里有什么对错之分呢?他们的卓越贡献如果说是在科学上,到不如说是告诉了(现代的)人们不需要那么对错分明。我们现在的思考常会夹杂其他人的看法,这样的思维习惯从小学就开始了,因为回答问题错误的人常被被人笑话。大学整个课堂的沉默其实就意味着我们思维的庸俗化。我们需要一种思想,一种无所谓对错的思想。恰相反,我们从来的是大胆接受,小心推测。

哲学是能激发人好奇心的学科。但我们现在的好奇心常被所谓理智给困住了。比如我现在本来想查一下日本核电站的保护壳到底如何起保护作用的,但理智马上就把我说服了,写issue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先写完作文再说吧。

热情也就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