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年四月二十日斯巴达300勇士

在“恰同学少年”中,毛泽东提到过斯巴达的尚武精神。那时候并不知道斯巴达的具体情况。后来读到《西方哲学史》,上面用了一大章来叙述斯巴达的具体情况。斯巴达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大概只是为柏拉图提供了一个理想国的影子,其在世界文化上的贡献是极小的,他们也只发展军事力量。今天看了“斯巴达300勇士”之后,对斯巴达的认识从理性提升到了感性的程度。

电影中加入了一些魔幻的成分,什么巨象啦、丑陋无比的幽灵武士啦完全出自杜撰。但由于它改编自事实,而300人凭借武力勇杀两万人的壮举是完全无法想像的,所以再夸张的情节都可以接受。

无论电影中编造的成分有多少,300人去抵抗500万人的勇气只有那些真正以战死为荣的斯巴达人才会有。电影中的整个主题都在表现出他们的勇猛,在很多细节方面也是这样。比如在飓风过后,他们俯在山头看到了希腊人照亮天空的阵营。阿卡迪人说,我们完了。而斯巴达人却在发笑,因为他们终于可以被打败了。斯巴达人的信仰即是战死为荣。在从小成长到成年的国家培养手段中,战死为荣被深深地印在每个人的心里。不知道现代人是否还能够理解这样一种为武力而狂野的精神,但我相信大家都能理解由一种信仰而生发出的勇气与信心。

“300”对战斗场景的渲染很到位。麦田中金黄的暖色和战斗中的冷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杀敌时候的勇士们所披的鲜红披风与敌人红褐色的血无形也为战争增添了悲壮……

记于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