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年五月八日课外学习的反思–记一年半的课外学习

我入学一年半,后一年学了很多课外的东西。无休止地学习最初从接触 GNU/Linux 开始。我真的就照着老师的话,所有的课程作业全部都在这个系统下面完成。之后一直逛各种 Linux 的论坛,学习各种配置。然后和人一起翻译了一份 LFS 的文档,慢慢开始接触各种语言 Shell script, Python, PHP, ELisp。有了点 Linux 的基础,就开始和同学定制 Linux 系统。中间接触了各种 Linux 的软件,编辑器 Vim, Emacs;排版的 Latex,窗口管理器 Fvwm, Sawfish 等等等。读了很多文档,写了一些记录。平平庸庸地拿着奖学金。我曾经认为大学入学之后时光没有虚度。

我这个假期回家做了一个假期的计划表,上面整整地写了各种学习计划, Emacs Lisp, Sawfish 的配置;PHP;LaTeX; Beamer for presetation 等等。马上就要回学校了,回头检查所做的事情,倒也完成得不错,三国演义也快读完第二遍。

但我再次读《我是一只 IT 小小鸟》时,看到一个个优异的毕业生却因为算法没有过关,屡遭面试官的鄙视。我比之如何?的确差很多,那更不用说我!我有点悔悟,我放着各种数据结构,组合数学的东西不看,却在换窗口管理器,还学什么八杆子打不着的 Lisp,居然想着毕业论文写篇关于 Lisp 解释器的东西。当真没有虚度我的时间么?

无论是什么语言,Shell Python Lisp C++ C,只是工具,最终决定他们用途大小的还是人脑。过去的一年,我舍弃了提升自己专业素养,或者说提高自己思维能力的时间,来提升了对工具的认识,是对是错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是我在想,及时我用熟了 Vim,配置好了 Emacs 和 Fvwm。于我能力又有多少帮助?

我开始反思我马不停蹄地学习这些工具的动机。完全处于好奇?不尽然吧,也许还有些许盲目在其中。到最后,越是学到些别人不知道的,自己觉得越自信。我不清楚这到底是自信,还是自大。反正在这里评价过去的事情,权当作自大好了。“因地不正,果遭迂回”,这句话是前不久和一位广化寺的大师说起这事情后他送给我的一句警言。我自当牢记,所以有了这篇反思。

马上就大二下学期了,我还有很多应该完成的东西还没有完成。英语虽然过了4,6级,但那不是我的目标,我希望英语能成为我的语言。我能用它流畅地写作,流畅地交谈,而不仅仅得到这没用的证书。数据结构和算法虽然考试分数很高,但肚子中实在没有多少东西。我希望深入,不希望像别人那样让它成为自己的软肋。就这两个就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了,并且要能做深入,却是要花大功夫。

我的确得到了一些东西,也失去了一些。如果我没有接触这些技术,我肯定能在英语和算法上多下一些功夫。但谁又说得清楚呢?我因为一时的年少“无知”,深入了一些别人不曾看到的东西,懵懂地走到了现在。过去已经走了 10 年和别人一样的路,现在偶尔“出轨”,却也说不上浪费时间,反倒看到了这片计算机技术的海洋,只是我还站在沙滩上。

我到现在还没有弄清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到底是学些什么,这一路的大学课程却只好像跟着一群人去爬山,前面带路的人说这几条是必经之路,于是我们后面的人就这样跟着爬上去了。(这条路这么宽,可想走的人是相当多了吧)当然也有人固执己见,一定要偏离大路。等爬了一段时间,我再四周看看时,只剩下那么几个人了,其他的或掉队,或休息。再找找那些自选其路的人,我俯视来路时,看到了有的走入荆棘,想拼命回转,我暗自庆幸;但当我仰视时,看到了那些走入开阔地带而后一路狂奔的人,我又懊恼。从山脚下一路走来,一路地选择,我却每次都选择了跟随大众,只有偶尔的离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科学还是技术?科学与技术矛盾么?当然不矛盾,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引领技术(抑或是技术引领科学)。那我们学习的电路分析是科学还是技术?学习的C语言是科学还是技术?前面带路的对我们说,这是必经之路,前面就到了,大家要坚持。走了快 10 年的必经之路,我现在还是没有看见我要到的地方。那我怎么办?我现在的确有些微微脱离大部队,偶尔岔进小路,然后又从里面迈进大路。

但,我每次迈进小路都看到大路之外的精彩。我都不得不驻足观赏,我或者请人一同进来观赏,或者跟人谈起这些美景,但他们嘴上恩恩,却依然低着头跟着前面的人走。虽然别人说过,当所有的人都认为你不对时,就是你错了。但我还是质疑,是我错了,还是他们错了?我是不是应该更专注一点,埋头赶上大路上的人,“坚持就是胜利”;或者……

我还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