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要理解人对人的关怀是困难的,至少在父母对孩子的关怀上。它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父母要对孩子如此关心如此呵护呢?任何人都相信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是纯洁的,因为他们本来没有理由要这么做,并且这样的举动完全是单方面的付出。这里的关心又和亲戚、朋友之前的关心有区别。比如朋友之间的关心很可能是出于怜悯和同情,亲戚之间的关心则完全是文化的作用。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区别?因为相处的时间?但相处时间的长短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如果是的话,人对宠物的情感和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是不是一致的?
反过来说,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与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孩子对父母的爱除了感恩或者是寻找心里平衡之外我找不到其他的解释,但父母的爱很明显不是这样一种感激之情。对情感敏感的人很可能会看到父母在家里给自己多夹菜,一遍又一遍提醒自己不要着凉,而这样的敏感会随着自己的经历而增加,并且这样的经历常常是个人越来越注意到自己的个体性,以及旁人对自己的冷漠性。这样的经历增加的敏感性作用到父母无条件的爱上,越发体现父母的爱的难得,孩子进而产生了对父母的爱。所以这样的爱是有条件的,一是自己能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二是知道爱在生活中是少有的,或者是需要代价的。
因为认为爱是需要代价的,所以很多人在接受了父母的爱之后认为需要做回馈才会让自己感觉到一种平衡,这和欠钱还钱的心理很类似。不善表达的常努力让父母高兴;习惯表达的常常是一种直接行动的表达。
《少有人走的路》上作者居然还给出了爱的定义,说“在此,我想冒昧就所有“爱”的形式,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我深知这样的定义不可能完美无缺。我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即使作者自己也认为自己对其定义是冒昧的,但这样的承认依旧毫无意义。我们应该把这样的承认看作是一种写作手法,这与我们应把常说的“对不起“看作是一种习惯用语一样–他们在某种条件下都是潜意识的举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