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了,打算从今天开始写网络日志。
铁林在日记中记录的事情也是琐事了吧?为何读起来从来不觉得沉闷呢?一个人发呆很无聊,但另外一个人看他发呆就很有意思,说不定可以看看他身体的姿势,可以看看他的头发,还可以看看他脸上有没有痘痘。
事是可以有重复的,但人的事的感觉及联想是唯一的。写的应该是这些东西。
《遗弃》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日记确实应该这么写。虽然我当不了业余哲学家,但写写学校,写写学习,写写如何反抗和臣服于无聊也是可以的,但不要体现出无聊来(–不过着很难说)。其实他们都可以和精神相关。铁林说:
我发现,这一次我是打算把日记当成认为来完成。这非常重要。对我来说,眼下迫切需要着某种任务来维持我的精神,而且这种任务又必须是我自己为自己规定,并且与我独特的精神生活相关联的。日记显然比较合适。
当然,我觉得把日记发到网上也就不称为日记了。对某些人来说,日记是精神生活,是最后一块乐土。所以在我看了周国平的那篇关于日记的文章后,我觉得我该重新起个名字,叫“网络日志”好了。能坚持多少天?不知道,但我觉得不需要坚持,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和吃饭拉屎一样。
那最终是世界遗弃了铁林,还是铁林遗弃了世界呢?
2
昨天收到了瑞典那边的邮件,说 late spring 给我们正式发通知。什么时候是 late spring 呢?北京的春天到是马上就要过去了。
睡得晚起得早的日子也快一个月了。这样忙的生活是不容易进行真正的思考的。其实铁林辞掉工作的意义不在与他母亲说的,“你这样不也是混吗?”做真正的哲学思考是需要闲下来的。谁知道如果柏拉图生在马棚里而不是出生的时候含了把金钥匙,之后会不会有他对民主的思考以至于转向斯巴达的政治。不过铁林的辞职并不为了思考。只是,我觉得,暂时找不到路而已。
今天买了第六个U盘,另外五个已经不见踪影了。但它们肯定还在某个地方。但人死了之后呢?我们同样是看不到,为什么不敢肯定死了的人还在那里呢?即使说人死了还存在,但那个他还是我认识的那个他么?我又为什么不敢肯定呢?这是不是能说明人的认识是完全通过感官来得到的呢?
作业很多,还有几个月要熬。我有预感,之后的几个月将会是大学最辛苦的几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