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和 D 讨论起了成绩的事情,他认为自己没有考好,一脸委屈的样子。
我没法儿说什么,成绩一直是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更甚者,否认成绩的重要性就等于否认一个人这几年付出的价值。
我只能建议他去看看《太傻十日谈》。
成绩在这个时候已经无法改变,不值得再为它伤心,并且在申请过程中只能算是“肉丝”而已。从七月份到十二月份,有五个月时间!应当努力把自己从那么一点点的“肉丝”变成让教授喜出望外的“红烧肉”。
2
什么是学术能力?
想要提高,首先要问什么是教授需要的学术能力?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差别在哪?本科生告诉他现在有这么个接口,这么个东西,你去帮我实现一下某某某功能。在培养研究生阶段,如果想实现某某某功能,那研究生一般需要先去查 related works,然后写个综述给教授,总结之后再往下继续探寻。其实,如果单纯描述这两者的差别,完全可以把它归结到教授本身是否愿意把一个全新的题目给本科生来完成。因为一个大四的本科生,和一些享受完毕业旅行又回到学校开始学习的毕业生差别会有多大呢?或者我们再降一个档次,一个大一的学生和高三的学生有什么差别呢?如果教授愿意把这样的事情交给本科生来做,实际效果和研究生是差不多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的确没有回答如何提高学术能力,但可以站在教授(老师)的角度得到另外一个结论:其实教授(老师)是不会拒绝一个潜在的培养目标的,原因在于“潜在性”。如果能够提前一年两年就开始看论文、写综述,并且一直跟着同一个老师,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所以很多老师在学生大三的时候就在各种“物色”想读研究生的学生,让他们提前到实验室进入磨合期。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一种研究能力是在时间的积累下,通过查找资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得到的?当然,今天我刚看到了一个博士毕业论文,砖头一样的书,所以研究能力可能还包括“提出问题”和“写作”。这几个步骤我们不是一直在做么?只不过,提出问题的是老师,查找资料和思考问题的是老师,解决问题的是学生–这不就是我们所谓的大作业吗?到了研究生,需要有查找很多资料后的归纳能力,这也就是体现到综述上面。因为归纳能力是能够通过训练培养的,所以这样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多做研究得到提高的。所以在《太傻十日谈》上面提到了写综述是一个不错的开始,因为从这里一个申请者即将展开对自己的挑战,而不是在剩下的时间瞎琢磨要表现哪些方面才能获得教授的亲睐。
我以前一直都认为,我应该和其他人一样在考完 GRE 和 TOEFL 之后应该好好想想,该朝哪个方面展现自己的能力;该多看看他们的文书,看看他们如何表现自己的;还该看看他们的推荐信,老师又是如何说的。多么愚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