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地做时间规划是没有用的。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在一个小时内到底能干多少事情,却妄图按照排序的方式把任务安排到时间槽里面,然后定个一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在某个任务上。这根本就解决不了自己在众多任务面前手慌脚乱的处境。
上托福的时候,老杜说一个人在一天里面的零碎时间有三四个小时。我更好奇的是其他人对三个小时的概念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是我以前的话,我就会拿下午一点到下午四点那么常来比较一下,然后觉得三个小时应该是挺多时间的。但是,这样的对一点到四点的认识只是感性的。因为它回答不出来,如果是在学习某门程序设计语言,三个小时内可以做什么?在看一本小说,三个小时内可以看多少?背单词,三个小时能背多少?
对时间的理性认识应该从认识自己的能力开始。
时间分配有两种形式:一种按照任务优先级,标注ABCD,然后做完A做B,做完B做C;另一种是直接安排几点到几点做什么事情。其他的一些方法都是这两种方法上的一些方法上的 trick,比如把时间划作几个二十分钟,然后每个二十分钟全力去做事情等等。
我们为什么要花时间来分配时间?像我这样在学校读书的人做时间分配,无非就是求心里踏实呗—分配好了时间,做事情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完成。
如果想分配完时间就开始着手开始安心地按照规律干活,第一种方法完全不适合我。因为我每天可能有很多门的作业都要开始做,他们根本没有优先级。即使在我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我把数学学习安排为 A,也有一堆理由来导致焦虑感,最主要的一个是,如果做不完数学,这一天不就耗这了?明天还要交其他的作业呢!
第一种方法的灵活性带来了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第二种方法还算有效,因为它是固定时间的,我能够在头一天就为第二天的各种事情安排好时间。但同样的,即使给数学学习安排了早上八点到十点,第二天需要提交,但如果八点到十点做不完,整个计划都会有所改变。这样产生的焦虑感其实更为严重。
有趣的是,在整理笔袋中碎纸片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些在大二时候做的当日计划。有的上面列了一些 ABCD 标记的条目,表示优先级;有的上面直接写了几点到几点做什么东西。那时我还会把做完的任务划掉,以此来减弱一点自己的焦虑感。
它们有用吗?有用。我当时常常陷入用第一种还是第二种的方式来安排这一天的苦恼中。有时候列计划是因为胡乱忙了一上午,想列一下计划看看剩下的这一天还可以用来干多少事情。可以想像,他们的用处常常是作为一种心理安慰剂,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我一个小时能够做多少事情。通过这些小纸条,我此刻可以清楚地看到那时候每天划掉的任务是多么少⋯⋯
那如何安排时间呢?从高中第一次接触《how to control your time and life》开始,我就在尝试把我的生活安排得规规矩矩。但无论是怎样安排,最终达到的目标总是和我的目的背道而驰。看着时间表上的一个个任务,特别是在当前任务踟蹰不前的时候,只凭添了一些对下一时刻的恐惧—要延误了,要延误了,妈的,今天又毁了。
所有的这些恐惧都来源于我们对自己的不了解。我们根本就不了解这一个小时我们都能干什么,不了解明天还会有多少时间来给我们使用。这些问题,即使分配好了时间,依然是解决不掉的,因为我们的生活由自己和其他人组成。我们安排好了我们的时间,其他人可不这样。
最好的规划方式,是从记录时间而不是规划时间开始。因为我们的生物性,我们早就已经在某些时刻养成了某些习惯,我们只需要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今天花了哪些时间做哪些事情,然后定期作总结,之后的规划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这种神奇的自然性好像我们在收拾书桌的时候会把书目按照大小或者类型归类一样。在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之前对时间的掌控能力原来这么弱。
或许一个小时就看了两页研究生的数学课本,半个小时就看了十几页科幻小说,更不能容忍的是原来今天用在正事上的时间只有四个小时,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一个星期了,以前居然信誓旦旦地要发奋学习十四个小时⋯⋯如果是以前凭空来安排进度,一本数学课本300页,我准备在这个假期里面自学一下它,每天不要安排太多,就安排10页吧。
你看,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是有代价的,它需要时间。从小到大我们都在不断地认识自己,从认识到自己有某种能力到高估自己的能力用不了多长时间,但从高估自己到再认识自己却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果你问一个人,你在假期可以每天用多少时间来学习?他的回答一定是会大于 4 甚至于 6 小时,为什么是那么一些时间呢,猜的呗,太少了面子也挂不住。对自己的不了解造成了我们从高一直到大学,放假就往书包里疯狂地塞书,然后开学又原封不动地把书背到学校来;也造成了我们在平时制作计划的时候,常常感觉计划赶不上变化,最终放弃的结局。
不要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