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年四月四日拾遗:旧笔记一本,哲学部分

【摘抄】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所拥有的每一种想法与意念是透过我们看到、听到的事物而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天生就有理性,但在我们感官经验到各种事物,我们理性是真空的。因此人并没有天生的概念。

【杂思】人能慢慢学习,是否就说明生来就有一些概念呢?孩子看到树,知道那是个东西,没有树的概念⋯⋯等等,婴儿看到树,是否就知道那是个东西呢?若是知道,他不就有了基本的物的概念了么?可以肯定的是,一些经验性的概念是没有的,比如水能灭火。

【杂思】为什么会有祭拜神明这种仪式出现?当人们无法说明疾病、灾荒、洪水的来源时,便认为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上天总有一批是好人,另一批是坏人。祭拜神明可以帮助正义者增加法力–好比古代北欧人们心中的索尔那个锤子能抛得更远,杀伤力会变得更大。凡人的力量即能如此而已。恐怕现代人把祭祀看做封建的原因就是如此吧。但别说神话故事是封建迷信。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一个神话故事就能完整地解释一个自然现象。人们的思考程度丝毫不亚于现代的一个“宇宙大爆炸”假说。

【随想】此刻我正在图书馆中,身边放着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突然觉得一切好无聊,叔本华的眼中,大众都是俗人。看了他的论述之后,我突然发现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如何的可鄙与可笑。拿出手机,上“校内”,看了大家如何在状态里发表自己的“心声”。其实,网络真的改变了我。就在图书馆中坐了那么一会儿,我还是忍不住要上网,难道我在那里找到归宿了?我在虚拟世界里面找到归宿了?!多么的可笑与可鄙啊!那些发表“心声”的人呢?不,他们永远不能发现自己的丑陋,因为他们跳不出来,就看不到自身。他们是会拿着自己网页的访问量来炫耀的一群人。是的,我发现了,我们都是一群内心空虚的人。空虚到每天都要以网络作为依赖,在网上不断地对人说话。不断地上论坛,给人留言,请人指教,看似生活丰富,其实都是在虚幻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按:恐怕这是我能找到最早的一段记录我对叔本华思想的文字了;恐怕就是从那天起,悲观主义的一些思想就开始名正言顺地进入我的印象中了。

【摘抄】优秀青年要知道,人人都需要成功、尊重和承认。你在不顾一切追求优秀和成功的时候,还要对身边的同事朋友以平常心相待: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承认他们。你可以不喜欢不认同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但不可以对他们有意无意地表示疏远和鄙夷。否则,他们就会以相同的形式来疏远和鄙夷你。如果这样,一个组织或任何群体,就永远不会有和平和幸福。优秀青年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和身边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首先是优秀青年的责任。–徐小平反思

【摘抄】一个知识分子成功之后,到底应该如何使得周围的人因“我”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幸福,更多的成功,而不是因我的成功,使得他人感到压抑;不是因为我的胜利,使得他人感到挫败和失落。–徐小平反思

【摘抄】我们于日用必需的生活之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有意义的。

【摘抄】尼采独自到了热那亚,在那里,他开始的是一种新的生活。草拟的生活原则如下:一种不激怒任何人的独立,一种平静含蓄的骄傲,这种骄傲并不使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因为它并不嫉妒他们的荣誉或快乐,并经得起嘲笑的考验。睡眠警觉,举止安详自如,不喝酒,不交达官贵人,不要女人也不看报纸,不要荣誉不要社交–除了和卓绝的心灵交往,如果没有这种人就和质朴的人交往(一个人不能没有他们,看到他们就会去思考一种健全有力的简单生活)。最简单的饮食,如果可能,由自己做,这种就不会使我们与那些贪吃咂嘴的下层群众联系起来。

【随想】宗教,与它联系得最紧密的东西即为信仰。托尔斯泰在他去世前一年写成了《生活之路》。很可惜,我至今还没有宗教信仰,也就无法理解《生活之路》这本结合了托尔斯泰一生经历及信仰的书。我只读了前两章《信仰》、《灵魂》。信仰在解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凡是宗教类的信仰都在教人向善。基督说,像爱我一样爱你们自己和他人。因为基督教认为人与人的灵魂只有在做到信上地和爱人之后才能相互融合并且与上帝连系。再如佛教,一心向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虽然没有基督教那样赤裸裸地讲着爱人爱万物,但它在注重个体时也在感化个人的内心世界。当然信仰不只有宗教上的信仰,另一种是非宗教的信仰,比如各种主义–悲观主义,唯意志主义⋯⋯其中叔本华哲学为受苦大众开启了另外一扇门。如果我们把人生看作痛苦与无聊的集合,生命就骤然失色了很多,但也轻松了很多,既然无聊与痛苦无法避免,平静接受就可以了。

【摘抄】墨家批评儒家,云:“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又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又以命为有,贫富寿夭,治乱安危有极矣,不可损益也,为上者行之,必不听治矣;为下者行之,必不从事矣,此足以丧天下。”

【摘抄】名家,中国哲学史中,最先真正讲到超乎形象底(的)哲学,是名家的哲学。他们从批评形象以得到超乎形象。惠施从“天地一体”推到“泛爱万物”。公孙龙“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

【摘抄】一般底(的)辩者,大概都是为辩而辩。一般人以为然者,他们偏不以为然。一般人以为不然者,他们偏以为然。此所谓“以反人为实”。既为辩而辩,其辩期于必胜。此所谓“以胜人为名”。⋯⋯“饰人之心,易人之意”。此所谓“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但这种辩论,往往只是“一时”使人无话可说,未必使人心悦诚服。

旧按:可以看到,为辩而辩是辩不出真理的,因为辩者自身未必通达,未必有一套自己的见解。

【摘抄】司马谈说:“名家,专决于名,而失人情。”专就“失人情”说,凡哲学都是“失人情”底。因为一人所有底(的)知识,都限于形象之内,而哲学的最高底目的,是要发现超乎形象者。

【摘抄】名家讲有名。道家经过名家对于形象世界底批评,于有无之外,又说无名。无名是对着有名说底。他们对着有名说,可见他们是经过名家底。

旧按:《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道家的系统中,道可以称为无,天地万物可称为有。道即是个无名之名。

【摘抄】在自然界的法律中,最根本底法律,是“反者,道之动”。一事物的某性质,若发展至极点,则必变为其反面,此名曰反。《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摘抄】这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根本意思。⋯⋯因为“反”为道之动,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唯其如此,故“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唯其如此,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唯其如此,故“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唯其如此,故“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唯其如此,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唯其如此,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摘抄】生一事物底阴阳,若各在其应在之处,那就是说,阴阳各尽其道,此事物的生成,是一定成功底。既济的“象”说:“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为什么于成功之时,却“思患而预防之”?⋯⋯《易传》与《老子》皆认为:如欲保持一物,则必勿使其发展至极,必常预备接受其反面。如此则可不至于变为其反面。所以既济“象辞”说:“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摘抄】科学能增进人的知识,但不能提高人的境界。哲学能提高人的境界,但不能增进人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