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二日-五月十四日 回《为什么应该去上大学而不是去创业》

五月十二日-五月十四日 回《为什么应该去上大学而不是去创业》

我在这里看到了这篇文章http://http://www.zhuoqun.net/html/y2011/1699.html,心里面就不太好受。如果大学真那么好,那现在所有的问题的根源只能在自己了。

但很多时候如果你受惠于A,又反过来对A指指点点,常是被认为不懂人情的。在这里,A=大学教育。

写下面这些话的时候我不断地问自己,我在大学里面学到了什么在外面学不到的知识,得到了在外面得不到的东西?没有答案,这就好像一个历经艰苦的人回顾一生一样,他自己也很难说他这坎坷的一生到底是不是幸福的一生。

这段话屁话而已,缺逻辑的文章。–5月20日批注

我现在并没有觉得读书没用,相反,正是这几年的读书生活让我把读书当作了我终身都要去做的事情,让我在每天忙到半夜的时候依然要读几页书作为每天的放松和对自己的交代。

但很遗憾,去大学“读书”不应该成为“为什么应该上大学“的理由。

作者在给理由的时候开门见山地说“糟糕的中学教育”,这也就意味着在作者眼中我们的大学教育并不糟糕(或者想说它糟糕得“还行”?)。作者说,

但是你如果早晨6点爬起来去实验楼看一下,你会发现每一层的走廊里都站满了晨读的学生,相信那些觉得“国内的大学没用”的同学从来都没有见过那副动人的场景,没有听过那些“喧闹”的读书声。

我在大学很多时候和在中学起得一样早,但“站满了晨读的学生”我还真没在大学见过,见过这样晨读景象的却是在我那个被作者认为“糟糕的中学教育”阶段。

实际上作者把晨读的同学拉出来作为上大学的好处之一本身就很牵强,我们只需要回答几个问题就可以明白:大学里面的晨读是为了什么?它和我们在中学期间的晨读目的是否一致?早读的人都知道,它是一致的。大学中的晨读英语、晨读考研政治、晨读各种文科的考试内容都是为了分数,中学晨读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英语生物也是为了考试。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贬低我们中学教育而抬高我们的大学教育。

上大学的好处,相对于工作来说,的确是闲暇。但这样的闲暇,是很难帮助我们“重新发现自己的好奇心并找回学习的乐趣的”。

大一的时候,有同学问学长,为什么有的人大学几年成绩在慢慢地往下滑呢?那时候,那些保了研的学长们说,游戏等等原因吧。其实,还有另外一种,不愿意浪费时间在大学课程里面的人(我是在说浪费)。往往这类人是对专业有强烈兴趣的。但课程设置的繁杂,考试内容的无聊常常会使得他们产生厌倦。作者引述乔布斯的话恰好证明了大学(虽然是美国大学)中的某些制度已经压得那些真正有兴趣的学生不得不在兴趣和成绩之间选择一条路。

闲暇的时候处于大一大二的激情但无知的状态。那个时候,时间基本都给了作业和考试。本来嘛,做作业无可厚非,考试也是,它们都是吸收知识的最佳办法。但为什么我在这里要说它们呢?因为这样的考试是一种被妖魔化的考试–学生闷在教室中看老师勾画的重点,哪些考,哪些不考,哪些可能考大题,哪些只可能考选择题,哪些是老师只要求记住的公式,哪些是要求会推导的公式⋯⋯然后考出一个九十几的分数大家皆大欢喜。

而到现在呢?现在我才大三下学期,在课上认真听课的人已经少得可怜了。出国考试,考研,找实习,做实验室项目⋯⋯谁愿意在教室听老师那些PPT?

有闲暇时间的时候有激情,但把激情都给了考试,如何发现自己的好奇心?悔悟的时候已经面临着另外一个人生的路口了,又哪有时间来找回学习的乐趣?

写到这里,我已经无意再写下去一条一条驳倒作者的观点。作者把大学描绘得那么好,好像我们在高中时候描绘的大学一样。

普希金说,

“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现在却常是犹豫。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将会成为我们亲切的回忆。

可见“回忆”与“希望”是多么会忽略细节的两样事情啊。

再说,现在在中国,谁不上大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