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ll write a macro-writing macro: a macro that generates code that generates code.
MACRO 被这种比较嘻哈的语言表述出来,我觉得这本书找得很对,我看得很兴奋。
当我看表时,凌晨 4 点⋯⋯只有电脑的风扇在响。
我突然感到一阵失落。
“凌晨 4 点,哼,又怎样?还记得曾经背GRE单词到凌晨4点么,现在不是还得再考一次?凌晨4点,看当时自己觉得多么刻苦,多么伟大似的!”
“这种杂乱的兴趣到底换来了什么东西?明天 6 点半又还要继续做 4-6小时的 GRE 阅读,还要写几个小时作文,还要背几个小时单词,看几个小时 PL 理论,读几个小时 javac 源代码。”
“凌晨 4 点到底代表了什么?”
到 10 号,终于已经连续一个星期每天阅读量在8篇以上,再坚持三四天黄皮就又完一遍了。除去逻辑简单的,每篇都写文章逻辑架构,每篇文章都查生词。之前的第一遍实在没法比。用老杜的上课讲的方法整理笔记,更注重文字间逻辑关联,我希望这次是真正能力的提高。但做到现在也快麻木了,这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短文章3分钟还是做不完,长文章能控制在11分。即使是这样,我仍然觉得黄皮书有做第三遍的必要,这次考试将是申请前的最后一次考试,决定我毕业之后是滚去工作还是有机会去美国。
“J ,你们亚洲人说英语我基本都听不懂,口音实在太重了。但我觉得你的发音没有亚洲人的腔调,你是不是看了很多美国的电影?”
“没有,但我高中时候有一段时间一直在锻炼发音。”
“那你觉得你的口语问题在什么地方?”
“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练习。”
其实我不需要很多时间,时间每天都有,只是我并不是每天都会把时间用来练习口语中的逻辑和深化固定表达,做不到脱口而出的程度。而发音,除非自己SB一样练习,否则一辈子都只是亚洲人的语调。当然有的人,包括课上的一部分德国人,法国人都觉得只要听得懂就可以了;另一些是不知道自己的发音不好,当看完他自己在 debate 过程中的整个表现之后,一个德国人跟我们说,他要开始练习发音了⋯⋯
我隐约觉得坚持不下去了。处处在找事情拖延开始做阅读和看 PL 理论的时间。今天西班牙的 C 找我交流口语的问题,也借下雨和锻炼口语作借口,在学校就懒得回宿舍。
最后还是回来了。吃完饭还是做完了今天的阅读,但PL是没时间了。
我觉得今天很耻辱。于是冲了冷水澡。洗完冷水澡被虐待过之后就坦然了。
意志和身体运动实在分不开。并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否能保持意志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是不是一直在持续地虐待自己。
没种每天都洗冷水澡,没种每天都跑步,没种每天都傻X一样自己锻炼发音,谈什么精神意志,学什么哲学文学。就受虐这一点来说,唯一有印象的是《达芬奇密码》里面涉及到的宗教里面的事,每天都鞭笞自己,清修苦行。
唉,终于觉得,应该这样,活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