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年三月二十一日拾遗:2012年5月书目小计
史记

一本史记五十万言,目前最著名的注解版本是《史记三家注》(古人裴骃、张守节、司马贞三人分别注释版本的合辑)。可以看到,不仅仅是现代作家在从回忆录和野史的收集中通过死人的遗产发家,这一产业早在唐代就开始了。

《史记》读法各异,如果只想茶余饭后消遣用,可以看台湾几个大学教授联合起来翻译的白话文版本。我在图书馆中看到过这个版本,共十本。三家注的版本也有四大本。网络上,在这里可以找到:http://www.wenhuacn.com/lishi/shiji/01shiji/

梁启超在谈读文学书的文章中,大凡提到的中国古典文学著作,都建议从《史记》中有关作者的文章开始读,例如韩非子,例如楚辞等等。我没这样做过,但觉得这是把《史记》当索引来读,适合没时间顺着看的人。

到目前为止,史记上我花了十几个小时,但效果并不好。貌似不如看电视剧记住的多:P诸位需要慎重选择读它的方法。

三重门手稿

现在再看三重门,已经没有高中时读它的惊艳之感。但不可否认的是,写作时候胡乱地掉书袋能与钱钟书的《围城》类似已经非常难得。在不入文坛挣夺地位的人中,谁在乎是谁写的呢?

不知道如果把围城和三重门一起看效果会是怎样的,但就内容相比,我只记得三重门中一个情节和围城中的非常类似。

在三重门中,林雨翔为了取悦于Susan,对桌子上的一首歪诗《答春绿》作了文学方面的深刻点评,最后歪诗的《大蠢驴》意思被Susan等人发现,林雨翔羞得无地自容。

在围城中,苏文纨让方鸿渐点评自己的诗,方在不知道苏心意(诸位,苏文纨怎么能爱上方鸿渐呢!)的情况下,对诗进行了有抄袭嫌疑的深刻分析。最后才被告之是苏文纨自己所写。

看到三重门手稿,一段时间内曾激发起我的创作热情:P,希望这个热情能一直持续下去。大家可以自己花 10 元买来看看。10元,这个年代10元冰淇淋都快买不到了⋯⋯

《遗弃》-薛忆伪;《在路上》Jack Kerouac;《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三本书在这个月的不同时间撞到我手里面,让我觉得冥冥中有天意。因为三本书都在想描写一种焦躁与浮动的生活(或者人生?)。

《在路上》描写的是主人公萨尔一路搭车几次穿越美国的故事。穿越的原因只是因为青年的躁动,不安。在路上,他们抽大烟,结交女人,偷东西,犯罪⋯⋯

《在路上》与《麦田里的守望者》完全不适合我最近的心境,所以只看了一半内容。《在路上》所描写的生活方式与思考方式适合那种孤寂无聊,需要不断用肉体刺激来达到精神刺激的生活,可能适合诸位大二大三时候,可是那个年代已经过去啦!

什么生活方式都没错,没有谁在乎是犯罪了还是什么。比如主人公碰到的墨西哥女人,虽然女人已经结婚,已经有孩子,被丈夫所迫离家出行,这不妨碍他们相爱(是爱吗?)。最后不得已分开时,主人公惋惜不已,但“又该上路了”。

btw,体验在路上的感觉,推荐http://www.couchsurfing.org/.

可能是因为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原因,我觉得《遗弃》所表现的要远远好过于另外两本。但从名气上说,后两本影响了一代美国人(垮掉的一代),而《遗弃》却在这二十年里面销声匿迹,连印刷出的纸质品都没有了(我们学校的闭架书库有一本,闭架书库是用来存储那写年代久远又不受欢迎的书的)。原因在哪里呢?欢迎大家看完之后一起来讨论。

梁启超讲国学

这本书又是现代人发了梁先生的死人财。但这本书可以作阅读古文参考用。比如什么先读史记的屈原列传,在读楚辞等等。有空摘录部分再发给大家。

自由在高处,熊培云

里面收集了一些评论时事的文章。同大多数书一样,序言写得挺好。但其中部分文章套路较老,一种文章结构用到好几篇文章中,有些乏味。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