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年三月二十一日拾遗:2012 3-4 书目小计

2012年3月4月,我开始写一些读书笔记发给朋友们。

如何成为一名怪物

我读到的第一本冯唐的书。在王府井书店翻开了第一篇文章读了第一节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冯唐的文字功底很强,他的文字有时候可以和聊斋志异中异常精炼的文字媲美。最吸引人的,是那些写到书里面作写作材料的天南地北的想法,这才叫做天马行空。

有人说,冯唐的文字骚味太重。也许是吧,毕竟王寡妇叫床不是大家都写出来的。淫而不荡的分寸很难掌握好,大多数写的随笔在需要淫的时候不淫,给人虚假的感觉。这像是武侠小说写到黑夜白雾蒙蒙的时候必然要写一场死生格杀一样,俗套不俗套先不说,如果少了这个格杀,这就不是在写武侠小说,而是在写情深深雨蒙蒙楼台烟雨中。另外一部分人写得太出轨,荡的成分太多,和手机浏览器中的低俗小说库没太大区别,看看题目就知道是一群完全没有品味的人写的。冯唐的随笔对此掌握得很好。

西厢记

学词语,可当作学习写作训练。

王小波全集一

全集分十本,前两本是杂文。王小波的杂文处处都是文革的痕迹,时代的烙印太重。我没经历过那样的时候,对这样的杂文没有太多共鸣。相反,史铁生的《务虚笔记》作为一本小说,选定的时代也是文革,但探讨人的生存,意义,命运等等主题比这本杂文有意思很多。

浪潮之巅

当纵览一个历史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时代常常只是几个人创造的,并且之后也将会如此。 IT 产业的发展就经过了这几个浪潮而已,现在距 Google 搜索之后的社交网络的浪潮也许达到顶峰,也许没有,但这个浪潮平落之时又将把亿万的公司拍打在岸边。下一波浪潮还没有掀起,其实大家都在赌那个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少有人走的路

我与地坛,务虚笔记

我一直在想,一个人的历史,或者叫过去,有什么值得写的呢?写过之后又有什么值得读的呢?当然,在作者,这是一种情感的挥发,不吐不快。但对于读者呢?史铁生写他奶奶是地主成分被送到乡下时他可耻地松了一口气对于读者有什么意义呢?

好像我碰到了一个艰难的问题。人们说,中国历史长,管我屁事?我说对朋友说,昨天早上吃不下早饭,管他屁事?听说有人去了哈佛,和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一切都有什么意义?我与外界之间有何联系,为什么缺了这些生活就索然无味了?

史铁生说,我是我印象的一部分,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这句话初读是没有道理的,再三思考之后才似醍醐灌顶,让人唏嘘不已,他在轮椅上真的活明白了。

《务虚笔记》刻意在模糊小说人物和作者的身份。书中探讨爱情,性,人性,命运,意义⋯⋯我在书中窥见了“美”的定义。

欢喜

“我刚看完冯唐的欢喜。操,十七岁就写得这么好,让不让人活了。”我看完书顺带给几个朋友发了这个信息。它能代表我对这本书的总体评价。

幸亏当年冯唐没火,而是韩寒火了。冯唐自己说的话没错,还好当时没有发表,发表之后自己又会是另外一个伤仲永。

这本书写的高中生活,用笔老道,但笔下全是小清新。

通往天堂的最后一段路程

薛忆伪的书常常充满使命感,但恐怕这样一种使命感会让他难产。这本书“从新的视角解读战争”,但读得不太懂。

遗弃

按照薛忆伪所说,这本书原名叫《业余哲学家》。我喜欢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常常给我写日记时候的一些灵感。

1988

垃圾中的精品。希望不会真的成为伤仲永。

善良丰富高贵

周国平的书适合姑娘读,推荐给姑娘们。书里面是一些随笔,没有成系统的一些概念,读起来不会像读小说一样有负担,但也不要期望收获很多。哲学和一些意义是需要思考的,看明白和想明白完全是两码事。

虽然我这半本是在 nature calls 的时候读的,但你们还是可以茶余饭后翻开哪页读哪页。